当有机会面试的时候,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如何能够面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取得面试官的信任?对问题准确的对答如流当然是最基本的,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有人被录取,有人被放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回答问题时是否充分谦虚的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而所谓的才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谓的积累不仅仅是看了多少书,知道多少事情,那只是为了积累需要进行的学习而已。地质学家叶大年老师说过,一个不会创新的教授只值5块钱,一个盗版光盘的价格。学习知识只是为了积累做准备,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身确是一种积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归纳才是积累的开始,找出独到的视角和看问题的切入点才是自己的学问,这才是有效的积累。记得本网博主蒋继平老师曾经专门就知识与学问的关系写过博文,俺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也一直持相同的观点,即知识是一种大家都可以拥有的通识,而学问则是个人对知识的看法。
一个很有知识却不能形成对知识具有个人独到总结方式的人是没有学问的,而一个知识没有那么多却善于总结和梳理的人却是有学问的。一个用人机构在招聘博士的时候,我想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学问,更看重的是建立在这种学问基础上的能力。
当在面试时,您的回答尽管很流利通顺,所表达的观点却是与大多数人相同,甚至和面试官知道的很多人的答案相同时,估计你没戏了,而当你的回答在很多地方与众却不同又是合情合理时,面试官估计会眼前一亮,机会也就出现了。任何机构都不会缺知识,招人是为了弥补学问和能力的不足,具有独到见解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这种学问和能力的自我培养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长期独立思考的结果。在俺看来优秀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习惯,而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在扎实和广博的知识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是形成积累的唯一途径,如何实现有效的积累就是自己做学问的方式,也是形成能力的方法。
当社会上还存在猎头公司并获取高额报酬的时候,作为一年只有六万不到的博士入学者中的一员,如果毕业时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或者在面试中屡战屡败,应该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知识的准备够了没有?有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己有没有学问?这些学问是否成功的转化成了能力?
养成良好的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习惯,培养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是有效积累的开始,长期坚持,是把自己变成有学问和能力博士的途径。